国奖风采展(博)丨刘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
而在向内的建立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
国奖获得者刘涛的故事
个人介绍
简介:刘涛,女,汉族,江西九江人,中共党员,20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座右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所获荣誉:
1.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学术科研类);
3.华中师范大学科创活动积极分子。
科研经历:
1.主持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各一项;
2.参与导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参与四部著作的部分章节撰写;
3.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青海社会科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其中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一篇。
经历故事
一、幸遇良师,如沐春风
2021年9月,有幸来到英雄之城武汉,来到美丽的桂子山展开我的博士研究生学习生涯。最有幸的莫过于,能够成为刘建军教授和万美容教授两位恩师共同指导的学生。这让我既激动又忐忑,在为自己感到庆幸的同时也对自身能力感到怀疑和担忧,但这份压力也一直督促和鼓舞着我,并持续转化成为了博士期间踏实学习的动力。两位导师和蔼可亲,颇具大家风范,是我从本科以来就一直敬仰和追随的专家学者,是头顶的星空般的存在。博士期间,万老师不仅在文章写作、项目研究等方面悉心指导,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等各方面都给予了诸多教导和帮助。老师的育人理念以及组会上的深刻教诲,都深深地影响和鼓励着我,受益终身。不仅如此,师母洪老师的细心关怀和支持以及细腻的表达和鼓励,给予了我莫大的前行力量!每每想到洪老师在学习生活上的点滴关爱和照顾,总是让我倍感幸福和温暖。刘老师线上线下耐心且细致的指导,不仅提供了实质性的意见和帮助,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也让我深切感受到老师清晰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深厚的学术造诣,受益匪浅。师门每周的研讨交流也给予了我深刻的启发,正是师门始终坚持的学术研讨以及导师的总结点拨,我的文章写作和学术研究能力得以不断锻炼和成长。
得此国奖殊荣,离不开两位恩师的悉心培养和耐心指导。在此,衷心地感谢我的两位导师,涓涓师恩,铭记于心,不敢忘怀!也向一直以来给予我无私关怀与教导的洪老师、学院各位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片纸有尽,而感激之情无尽。
二、砥志研思,踏实前行
自2014年本科伊始,我就是一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对此,我感到荣幸且自豪!因为在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思考中,没有人比马克思做得更伟大,中国的飞速发展也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我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立志成为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十年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学习生涯,在经典中追寻伟大思想的足迹,深知做学问是艰难的。学问不是一纸文凭,它凝练心性,铸就灵魂,需要我们沉静下来,敬畏起来,愈加严谨治学,维护学术的纯洁性和权威性。同时自知才学浅薄,亦知不以无涯而自困,须不断学习审思,厚积而薄发,因而坚持用学习充实自身,不断构架起专业思维与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不断总结梳理,凝练表达,写作文章,锻炼逻辑思维,用学术语言表达所思所想。此外,博士期间,参与了导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也积极申请并主持研究生科研项目。项目的立项申报、研究展开以及结项工作,是一套较为系统的学术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理论内化与输出能力,提升科研素养和水平。在此也特别感谢学校和学院给予了我们诸多申请立项的宝贵机会。
三、向内求索,向阳生长
对日常生活的好好感受、不断地自问自省自我关照,这也是我的博士研究生活的重要部分。博士期间,困难与挑战、压力与焦虑不可避免,对此我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保有对生活的好奇心和高度热情,学会自洽,在稳定的情绪状态中进行学习求索。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周去乒羽中心或者东区球馆打羽毛球等,做到身心健康发展。球场上的挥汗释放、球技上的探讨琢磨、比赛中的团队协作等等,可以说,对羽毛球的兴趣与热爱贯穿着我的整个博士生活。此外,所幸遇到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和性格相投的室友,产生了稀少而珍贵的联结,我们踏实学习,也说近况谈人生,互相倾诉、共同成长。我相信,这些经历将成为我人生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寄语建议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说,蝴蝶并不理解自己翅膀有多美,它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经典的画作、多少永恒的诗篇、多少浪漫的浮想,是循着它的美而诞生的。这段话是想和阅读至此的你共勉,你所具有的力量,远比你的想象波澜壮阔!
国奖之星闪耀光芒
照亮我们的学路
同学们,莫只仰望
以梦为马,即刻出发
采编丨徐一帆 侯筱麒
排版丨赵子玉
责编丨蒋林杉
审核丨王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