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后生刘涛:故纸堆里翻出研究成果
襄汾后生刘涛:故纸堆里翻出研究成果
他爱书成痴,收书、藏书、卖书,从烂得掉渣的古书里整理研究语言学知识;
他用八年时间收集百余本山西杂字,并与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潘杰一起,填补了山西杂字研究的空白……
刘涛,山西省襄汾县人,毕业于山西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现就职于山西省文联戏剧家协会,山西省青年戏剧评论家。主编有民间刊物《名堂》杂志,在报刊发表文章多篇,业余喜欢民俗文化。尤其喜欢收集、研究旧纸片。出版有《山西杂字藏谈》、《山西杂字辑要》等著作。
杂字是啥?掌上微襄汾以前也没有听说过,直到近日,掌上微襄汾才在三晋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一次讲座上听到了关于山西杂字的论述。
讲座很受欢迎,信息量也很大,供职于省文联的刘涛先生,用多年研究山西杂字的积淀和一种严谨求证做学问的态度,把山西杂字的内涵讲得既严谨又趣味横生。
科普:
杂字是一种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辅并行的民间识字课本,明清以来广泛流传于市井乡野。与三百千不同的是杂字的编写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底层百姓如农民、商人、士兵、学生等的识字需要。所以杂字的内容一般是选取当时日常生活经常使用的文字,分类编排成句,从三字句到十几字句不等,偶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诵,字数少则几百,多则上千,通俗易懂,突出注重实用。杂字的源头可以溯到汉代,与我国现存最早的字书《急就篇》一脉相承。
据有关资料可知,杂字在宋代已广泛流行,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陆游在其诗作《秋日邻居》后自注:农家十月,乃遗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可见当时农村是把杂字作为基本的识字课本来使用的。《宋史》还有这样的记载:(夏)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教国人纪事用蕃书,而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 这说明西夏创造了文字之后,首先翻译《四言杂字》,与《孝经》、《尔雅》并列,可见杂字在当时的重要性。
杂字在字数上可分为三言杂字、四言杂字、五言杂字、六言杂字、和七言杂字,还有句子字数不等、错落有致的杂言杂字。从内容上可分为综合性杂字和专业性杂字。综合性杂字包罗万象,内容全面,日常生活用字基本上全包括。专业性杂字如《契约杂字》、《医学杂字》、《创业杂字》、《庄农杂字》,内容有侧重地选取生活中某一领域的内容,具有职业技能、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从地域上看,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杂字,有北方杂字,南方杂字;有山西杂字,山东杂字,四川杂字,温州杂字等。杂字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有着极浓的乡土气息。正因如此,杂字才能够满足特定地域底层百姓应对日常生活的识字要求。所以杂字除了在内容方面不同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外,其不同之处还在于其他地方乡土气息浓厚,地域色彩鲜明。杂字字数不多,一个冬学的时间就能学完,学完之后,记账,写信,阅读通俗读物,看浅易唱本,就完全能够应对自如了。
山西杂字真实地反映了山西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及思想意识,是了解山西民情、三晋民间文化及地域特色的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首先,由于山西杂字堪称山西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山西社会生活做了全方位的揭示,因此通过对山西杂字史料价值的开掘,可以更全面、细致地了解山西某一历史时期百姓生活的详细内容,从中了解三晋文化特色的形成原因和渊源基础。其次,由于杂字不单具有识字功能,还具有道德伦理、思想观念的教育功能,因此在当今对促进晋商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继承,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等都具有借鉴作用。
提起刘涛的杂字研究经历,要从他爱书、买书、买书说起。
刘涛毕业于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一般而言,研究中文的人,对书都有种别样的情愫,刘涛把这种情愫无限放大,发展到爱书成痴的地步。
小时候的刘涛喜欢坐在村里的戏台前听人唱戏,工作后,他开始收集各种关于戏曲的剧本和曲目,不管是手抄的,还是刻印的,都要拿来小心翼翼地翻一翻,后来发展到各种旧书刊、旧纸片, 甚至一见卖书小贩前的故纸堆,就毫不犹豫地扑上去。
一次,刘涛到一个旧书摊上看到了一沓信札,见到的那一刻,刘涛眼中放出了欣喜的光芒,那是300多封专家学者之间学术探讨的信。怎么卖?五十一封,不还价。得知摊主家中还有2000多封的时候,刘涛已经顾不得讨价还价,直奔摊主家里,买下了2700多封名人信札。刘涛觉得这笔买卖很划算,因为这些专家学者的思想碰撞是花多少前也买不到的。
日积月累,刘涛的书堆满了整间办公室,上近房顶下贴地面,刘涛把一部分书拿出来卖,又开始在太原市南宫旧书市场买摊位租库房,后来甚至在网上开了一家旧书店,由于他的书大多很专业,高校的博士、研究生甚至海外学者很多都是他的客户。
对书痴迷,对书的研究也特别用心,他常常一个人在书桌前翻开那些古老的、泛黄的、甚至是残缺的文字,内心或安静或欣喜又或掀起波澜,这是属于他的时间,与作者的思想沟通、交流甚至交心的时间。
他爱书,他对每一本书都特别尊重,正是这种尊重,让他在一次偶然的境遇下,接触到山西杂字,并成为他生命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前些年,刘涛老家的房子要翻新,他无意间得到了一件宝贝。我从老房子顶棚上翻出来一本尘土比书还厚的《四言杂字》,是我爷爷读过的书,看完之后就完全被杂字迷住了。刘涛说,这本书是一种民间的识字课本,是老百姓日积月累编出来的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生活百科全书,里面甚至有教你怎么种庄稼的内容。
随后,刘涛开始广泛收购关于杂字的书,一旦遇见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2012年,收藏了这么多杂字书的他有了新的想法——写一本《杂字杂说》。收藏书的意义不在于收集后藏起来,而是要通过整理研究,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书里的文化内涵。在刘涛内心,这才是他收藏和杂字相关的书籍的真正目的,他要把山西老百姓生活中用到的杂字全部整理出来,让杂字在当下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文化现象。
山西杂字带有地方特色,大多是商号里小伙计自学的课本,比如布行伙计记录的布的写法,皮行伙计抄写的皮毛写法,说起来都是晋商的遗留物。刘涛用多年来收集的资料,和大学老师潘杰一起申报了研究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术研究更为严谨,山西杂字研究也形成了一个系列。
山西此前没有专门关于介绍山西杂字的书,刘涛的杂字系列算得上首创。辑录过程中,他把那些破破烂烂甚至被老鼠咬过的书编辑成册,把没有时间更不知道作者是谁的杂字汇集成书。付诸这般艰辛,却坚持收藏无功利,只因乐趣所在,还因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未曾想过出版‘杂字’系列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只是想在杂字流失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做一种‘抢救工作’。
杂字已然成集,如今,刘涛把精力放在了收集信件方面,在收集名人信札的同时,还收集老百姓之间的家信。目前,他已经收集了30多个家族的书信,有的三五百封,有的一千多封。这些信不是简单的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它们能够反映各个时期的历史生活状况。刘涛计划,接下来把这些书信整理成册,编成系列集刊,书名,就叫《民间记忆集刊·故纸·书信》。
(本文根据山西新闻网记者任思雅《刘涛:爱书成痴 办出名堂辑录杂字》一文整理)
长按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