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S穷养女儿被大S怒怼:1000块的衣服都不舍得买,太抠了!你怎么看?
1
近日,大小S在一档真人秀节目里因为教育观有了争执。
其实这本是来自很普通的对话,小S的大女儿艾莉向妈妈申请购买一件价格不是太便宜的衣服。
看到图片之后,小S立马一口拒绝并且进行了长篇大论的教育:
你知不知道这个牌子非常有名,而且很贵!
你可不可以以后不要再随便逛网络!
你要搞清楚你现在才13岁你要那么贵的衣服干嘛?
而且你以后会持续长高,你们现在买衣服,尽量就是便宜。
以后长高之后不能穿了捐给别人,不要养成从小就花大钱的习惯。
小S一方面认为孩子还在长身体,衣服很快就会变小,现阶段就是要买便宜的;另一方面是不能从小养成花大钱的习惯。
而同样身为妈妈的大S却不认可妹妹的观点。
看过衣服之后表示这件衣服很好看啊,也可以穿很久,为什么就不能满足孩子的欲望呢?
大S说服不了妹妹,最后决定,以奖励为由,自己买来送给艾莉。
小S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女儿之后,进接着又说:
姨妈给你买东西这件事情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发生。
人本身的气质才是最重要的,不要乱买东西
后来还聊起了零花钱的话题,小S从来没有给过孩子零花钱,理由是她们的爷爷奶奶,每次什么比赛只要得了名次或者考试100分都会给100块钱,自己不用额外再给。
而大S不赞同小S的做法,她认为,爷爷奶奶给的是他们应该得到的奖赏。而妈妈给的是另外一种,不给零用钱怎么把钱存下来,买想要的东西,哪里会有理财观念。
节目播出后,小S的节俭观念获得了数万人的点赞,不少人认为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不能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不能事事都轻易满足孩子。
但也有不少人把大S的豪气称之为别人家的姨妈,同时也有网友吐槽自己就是被父母像小S一样的节俭观给害了。
2
其实关于要不要买名牌的衣服和给不给零花钱的争论,俩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小S想教的是节俭,大S想教的是孩子对金钱的认知。
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消费观念也不一样。养孩子这个事,永远没有教材可参考,所以才会出现有站队大S,也有站队小S的。
今天这篇文章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要站队哪一边,而是剖析一下这两种常见的观点,因为这也是很多妈妈会纠结的实际问题。
小S观点的极端版: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过类似的话题讨论:小时候父母给不给零花钱会怎么影响长大后以后的人生?
里面的讨论真的是如火如荼,其中赞同量最高的是这位网友:
父母其实很有钱,他却从没有得到有钱人家的待遇,得到的零花钱少之又少。
所以参加工作后,他可以为了钱不择手段,也可以一天内花光一个月的工资。
其实这都是因为:从小不被满足的孩子心理是最匮乏的。
人的内心,如果有一种不满足,就会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慰藉:
因为小时候父母不给买零食,工作后天天买零食;
因为小时候被限制只能穿朴素的衣服,工作后拼命的买名牌衣服;
这不是叛逆也不是任性,而是一种缺憾和补偿,压抑童年的欲望会成为长大后难以摆脱的童年得不到之大魔咒反复刷爆在得不到的那个点。
另外一种相反的情况,就是没办法轻松的看待消费,对正常的消费持有负罪感以及自卑感。
由于从小可支配的金钱就特别少,所以长大后很容易对钱斤斤计较,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曾经看过一个评论,因为父母从小就说教式勤俭,不要铺张浪费。
现在她月入过万了,还不会买衣服。进了商场就自卑,连试衣服都不敢。
心中总有一个金钱的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东西值不值,衣服超过500的就是贵,就算很喜欢,也不买,觉得自己值不得穿这么贵的;化妆品超过200元就一哆嗦,第一反应是太贵了,赶紧放下。
不管自己挣了多少,总觉得自己不配拥有贵的东西。
大S观点的极端版:
凡事都满足孩子,甚至不惜通过各种理由说服自己去满足孩子,真的就代表我们是合格的、让孩子满意的父母吗?
为人父母后挡都挡不住的奉献精神,让我们更愿意为孩子剁手般的买买买。
母爱的天性让我们的养育理念就是我们给不了孩子全世界最贵的,但是我们一定给他我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
但其实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对于孩子来说,有的时候就已经过剩了。
看看家里有多少没来得及穿就变小的衣服,有多少娃玩了两次就压箱底的玩具?
事实是,现如今无论哪个阶层,很多人实际做的,总是在努力超范围地给孩子更好的。
消费两百多hape积木无压力的,非要紧紧自己买千元左右的classic world木质积木;
觉得费雪爬行垫也不错的,还想着不如再添一点钱买个skip hop;
可以买一万块stokke推车的,又想咬咬牙买ilver cross kensington英国皇家推车。
东西不管多么贵,只要能够物尽其用,也算是不枉一片良苦用心。
可是大部分父母,只是盲目的贪多、图好,买完之后就丢给孩子或压了箱底。
回头想想,孩子真的有那么珍惜那些贵的玩具、贵的衣服、贵的物品吗?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真的需要,而是父母在满足自己其实我也有能力给孩子更好的这种做更好父母的虚荣心,从而实现某种意义上的自我肯定。
当然,不管是对于大S、小S,1000块都谈不上超范围消费。
与明星不同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家庭,关于给孩子提供物质需求这件事还是要在自己承受范围之内的。
一种消费,如果它在你的承受范围内,那就是一种让人感到愉悦的付出感;如果超出你的承受范围,就是一种被绑架的牺牲感。
牺牲感是一个特别容易让自己感动的东西。你为一个人牺牲的越多,你想要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
一旦孩子有什么让你不满意的地方,你就会觉得为什么你付出了这么多他都不知道感恩?
我都没舍得吃给你买的哈根达斯,妈妈对你好不好?
妈妈的健身钱都省下了给你报的早教班,你怎么一点都不配合呢?
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莫名的被你道德绑架,觉得这辈子都欠你的,有一种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软的唯唯诺诺感,只能压抑自己不敢或不忍反抗你。
3
黄磊在采访中针对孩子要怎么养说过的一段话:
应该家里是什么条件就怎么养,也别铺张浪费。
我们家也没有富养也没有穷养,该吃饭就让她吃饱、该上学就上学,也没有刻意过于严厉,也不会去纵容,用爱去养吧。
比起某个东西要不要买,让孩子懂得分辨该买还是不该买,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需要和想要这两个概念。
财经大神谢熊猫君总结的十分到位:需要是需求,必须要花钱的;想要是要不要无所谓,但看到了心痒痒想买的。
虽然没有明确的界限,但这是需要孩子自己去划定,父母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需求排序意识。
关于金钱观和消费观,也是我跟C爸常常会讨论的一个问题。平时逛超市,我们常常会引导CC思考:我们是需要还是想要这个东西?
需要的我们一定要买,想要的,酌情考虑。
比如蔬菜大米,是我们需要的,没有这些,我们没有办法吃饭。
比如巧克力、冰淇淋,是我们想要的,没有这些我们也不会挨饿。但是因为喜欢,如果钱富裕,又非常非常想要,也可以买。
最后如果钱富裕+很想要,二者缺一,那就酌情考虑(可能不买)。
最终给她买或者不买,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区分自己的需求,认清自己的欲望与现实的关系,把问题抛回给孩子,让他学会思考。
必要的支出,肯定要留出足够的钱;想要的东西,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取舍。
就算是超预算的东西,你准备买给他,经过这番思考再买,他才会更加珍惜,这样我们的支出也值得!
如此,今后:
如果他很有钱,也不会报复性消费不必要的,不会纯粹为了虚荣心肆意挥霍。
如果他较拮据,也不会一味的做守财奴、铁公鸡,该买的东西,必要的投资,也能拎得清消费重点,实现那句好钢用在刀刃上,花钱花在裉节上。
对于培养孩子的金钱教育来说,真正花了多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决定孩子命运背后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
毕竟,给孩子一个优越的当下很重要,给他一个能自我掌控的未来,更重要。
我们都不知道孩子今后会过上怎样的人生,所以,教给她正确的消费思路,让孩子明白如何去做选择,允许孩子尝试和试错,比简单的买或者不买更重要。
推荐阅读
(直接点击蓝字,即可查看)
有了孩子之后,钱要怎么花才够用?(实用好文)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疾病、心理知识。公众号:CC爸妈(cc-bama)
觉得文章还不错,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