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琍:初中都没毕业的爸爸,凭什么富养了女儿?
最近马伊琍在《朗读者2》里分享了自己和爸妈的家庭故事:原来,马伊琍的父母都不到初中学历、是最普通的双职工家庭,全家住在小弄堂里,吃顿肯德基是最奢侈的事。
有意思的是,这并不是一个苦尽甘来的故事,没有什么小时候吃了苦、现在变女王的戏剧转折,感觉马伊琍一直是被富养的女儿——她的自信和气质,都显示着良好的家庭出身带来的底蕴。
▲马伊琍小时候
▲马伊琍近照
这大概就是被爱富养的感觉吧。
1
马伊琍从小的生活,确实是再平常不过的普通人家。
比如爸妈学识有限,小学二年级就辅导不了自己功课了:
所以碰到不会的只能空着,去同学家看到人家的工程师爸爸在辅导,就很羡慕:
爸爸为了奖励女儿,让她进新开的肯德基去吃,自己在外面等着。
其实在过去,很多人的家庭就是如此——学历不高的父母、难得奢侈的清贫日子。
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靠什么寻出路呢?
马伊琍说父母只能给予她充分的信任,让她去早早自立、去好好学习。
听起来还蛮现实的,也有些许的无奈。
但她的父母显然还做了很多,也许教不了孩子很多东西,也许给不了孩子昂贵的一切,但在一些关键的地方,马伊琍的爸爸妈妈做的特别好,连她自己都深有感慨:
我也很奇怪,他们又没读过什么书,是怎么知道教小孩的呢?
2
那个年代的父亲,因为自己没读多少书、资源有限,都是特别特别敬重孩子的老师、重视孩子教育机会的人,先生当自己面说了孩子哪不好,是可以换来对孩子的一顿恨铁不成钢的棍棒打骂的。
马伊琍的父亲也不例外。
所以我们看到马伊琍在回忆小时候和父亲的点滴的时候,就记得因为自己喜欢舞蹈,父亲就每日盯着报纸的中缝,看各种少年文艺团招生的消息,然后马上用自行车载着她到处去考。
而孩子在里面上课,他就在外面等俩小时,课上完再用自行车带回去。
这样的姿态甚至可以解读为谦卑,因为自己资源有限,就尽最大努力看报纸找资源,一期都不要错过;然后二话不说就蹬着自行车带女儿去考,这个不行换那个,那个更好我们去考那个,最终就是以这样死磕的态度,把女儿送进了上海电视台的舞蹈队。
就是这样的父亲,却在孩子高中的时候和班主任当面对峙起来,原因是老师对女儿说了不合适的话。
起因是这样的,高一有次家长会后,大人们都被召进老师办公室领成绩手册:
那么父亲是如何反应的呢?
马伊琍说后来她特别感谢父亲的信任、为自己说话。
为了孩子得到尽可能多和好的教育资源,他不辞辛苦、四处奔波;而为了保护孩子敏感的内心和自尊,他选择了大声质问,即使对方是班主任。前者有些谦卑、后者却很勇敢,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爱自己的孩子、也信任自己对她的教养。
所以马伊琍说,一个女孩子,如果父亲非常非常爱她,她活在世上就会有底气。
3
小时候爸爸妈妈教不了功课的时候,马伊琍也会抱怨:你看人家都会的,你们都不会。
后来她明白了,就像《我的前半生》里面说的:与其让别人打伞,不如自己给自己打伞,学习、工作、生活都是这样,所以越早做这个准备越好。
虽然父母没受过什么特别好的教育,但是他们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影响她很深:
爸爸没有把我当做柔柔弱弱的女孩子,他一直希望女孩子要不比男孩子差。
上大学了,我爸爸会说,如果你是跟男同学出去吃饭,不能让男生买单。
都是一些特别简单的道理,但是父母的爱,构筑了她坚强、独立和自信的性格。
▲马伊琍一家三口昔日合影
4
回忆起从前的时光,马伊琍想到的是一豆灯光下,妈妈织毛衣的身影,这份温暖牌的时尚甚至延续到了家庭的第三代。
还有第一次拍戏挣了钱,全家在一起数工钱、吃泡饭、躺着聊天的场景。
在微博里我们也看到些许这样的片段:小时候睡觉前和爸爸疯玩,一直到自己大哭才算完,妈妈就在旁边笑话我们。
当我们回忆起家人的时候,其实最珍贵的那些,往往就是一些互相陪伴的温馨。
所以马伊琍在朗读环节,选择了杨绛先生在90多岁高龄写下的散文《我们仨》,追忆的是从前一家三口的时候,她记忆里最深刻的点滴。
▲杨绛、钱钟书夫妇和女儿钱瑗
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只配做我的弟弟。
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这一家三口淡然相处的字字句句,对照马伊琍的回忆,是不是很相通?但《我们仨》是来自于中国最高级的知识分子家庭,而马伊琍只是一个石库门长大的平凡小孩,看似是两种阶层,该是很不一样的生活,但这两个家庭本质上却又没什么不同——而这一切都因为他们懂得,家的温馨和陪伴才是最珍贵的,也是对孩子来说最明智的富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