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笔李梦圆带来申论80分的秘诀
一、要点、分类
【例 1】根据"给定资料 1",归纳概括 Y 省发展咖啡产业的优势和劣势。(20 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有条理;字数不超过 300 字。
资料片段:
"Y 省的咖啡豆是天赐的礼物。"这是一位外国友人对 Y 省咖啡豆的评价。据统计,Y
省大部分咖啡豆种植区的海拔都在 1000 米以上,肥沃的土壤,充足的光照和降雨,明显的
昼夜温差,让其所产的咖啡豆颗粒饱满、口味醇厚,堪称"天地厚养"。
"Y 省的咖啡豆,可以是高品质的,但这看运气。"咖啡爱好者小李说:"我喝到过顶级
口感的,也喝到过如炒糊的黄豆的,而它们都来自 Y省同一产地。"的确,就拿 Y 省咖啡种
植大市 B 市、P市来说,其仍然以散户种植为主。这些咖啡树的"邻居"可能是烟草、水果、
玉米等等。施肥、除虫可能都没有。咖啡果本身是水果,风一吹,各种植物的花粉漫天,以
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种植,咖啡豆的品质怎么可能稳定呢?
Y 省某著名的咖啡烘焙师对记者说:"我们的咖啡产业,主要还是在做咖啡豆供给,这
属于产业链底端。种植的搞种植,烘焙的搞烘焙,各自为政,还要相互挤压利润空间。"
【例 2】根据材料 1、2,归纳概括出小童被评选为"全市十佳科技特派员"的原因。(15
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有条理,字数不超过 200 字。
资料片段:
在 2017 年 T 市的"全市十佳科技特派员"评选活动中,小童以压倒性的票数获得第一
名。一个年仅 25 岁的年轻人,为何能从平均年龄在 50 岁以上的本市特派员中脱颖而出呢?
领导说,他所服务的 S 村地处偏僻,有一段路车根本开不进去,下雨天时他坐摩托车进
村,常弄得一身泥,特别狼狈。可是他每个月去 S村的次数和时间都远远超过了考核要求。
同事们说,他要是有什么没弄懂的问题,肯定会睡不好觉,会缠着老特派员们搞清楚的。大
学书本告诉了他"是什么""为什么",但他觉得还不够。从来到我们这儿,他就开始研究我
们这儿的土壤、天气、乡情民俗,他一个北方人竟然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学会了我们这儿的
方言。
老乡们说,他态度好,说话和气。大家都喜欢和他说话。他说的话大家听得懂,句子不
长,用的也是田坎语言,好懂实用。而且他手把手地传技术,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教给大
家的东西都能被记得住。"他讲东西很接地气,富有土味儿。而且,他还会收集村民的需求,
定期地在网上开展订单化培训。这样的特派员难找。"村支书也对小童赞不绝口。
而小童自己却说,自己能赢得大家的喜欢,在于自己会玩些"小花样"。"老乡们要的是
技术,晦涩的理论讲得再高深,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老乡们学技术,最终还是要落脚到
做上面去。科教本身有些乏味,必须要加点料才会有滋有味。我在做技术特派工作时,就坚
持添加三味:一是原味,坚持用原汁原味的田坎语言讲授,尽量讲短话,讲土话;二是
鲜味,给乡亲们的一定是最新的农技知识,过时的、可能已经不适用的,坚决不讲;三是甜
味,对乡亲们积极鼓励,尽量用积极的语言,谁都希望话好听啊,多给他们看看成功的案例,
正面激励。如果你用的是本地语言,说的是农家事,讲的是致富经,他们不欢迎你都难啊。"
二、逻辑、结构
【例】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
2",谈谈你的看法。(20 分)
要求:(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3)不超过 250 字。
资料 2:
新技术有没有可能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这是某大学社会学系 G教授关心的问题,她比
较关注社会当中的普通人怎样生活,怎样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新技术是否是促成社会转型
的决定性力量等问题。
2014 年某研讨会上,G 教授称自己一直比较关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比如新
生代农民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当时她和她的团队曾经对此抱有很大的希望,认为新技术可
能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融入社会。
"按照常识,如果大家是在同一个社会时空中生存,拥有同样的硬件条件或者数据终端,
按道理来说可以平等地获取信息、资源、各种各样的机会,从理论上说,非常有利于消除城
乡之间的鸿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正。"她说。
但经过实际研究,她发现,现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新技术的使用中,城乡之间
显现出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来自《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
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常常被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事实证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是在一定程度或者相当程度上填平了——比如普通人和
彻底掌控信息的垄断者之间的某种鸿沟,但从现在看来,新技术能否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
还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
不过,G 教授还是认可了信息技术为农民工带来的一些改变。G 教授大体从三个方面观
察了农民工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包括新媒体和自媒体。
首先,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来看,信息技术确实给他们的生活、交往,特别
是就业求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作用非常大,超过 2.6 亿的农民工"流散"在全国各地,他
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确实缺失城市居民能享受到的基本生活内容,是靠信息联结起的"孤独个
体",他们通过手机、互联网等,获得娱乐、消费甚至精神的寄托和心理抚慰。这些人背井
离乡,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分散两地,甚至一年见不上一面,基本上靠通信来维系
家庭和亲属关系,更不用说在他们求职、经营自己的小买卖等工作机会方面,信息技术提供
了非常大的帮助。从这个角度来讲,信息技术对他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和改变。
第二个方面,从表达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农民工群体平时没什么表达渠道,在原来
的生活状态下,他们的声音基本上是不会被外界听到的,但是有了新媒体技术后,他们不仅
扩展了视野,转变了观念,而且有了表达的渠道,G 教授把这种方式视作一种主体性的表达。
第三个方面更为重要,从信息技术和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化的集体行动角度来看,你会发
现信息技术真的非常了不起,比如他们可以即时调用各种所需要的信息、知识以及各种经验。
他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没有领头人的情况下,用 QQ 群建立维权组织;同时,通过信
息技术他们更容易取得外界的声援和帮助。有的农民工说,如果没有自媒体技术,他们自身
的权益就不可能得到外界更多的关注。
G教授认为,也不可因此过度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因为线上和线下一定要结合起来才
会有作用,农民工在互联网上虚拟的团结需要和他们已有的传统人际网络、社会关系产生联
系,需要和他们所在工厂、企业的组织管理机构有直接关联。
更重要的是,当农民工从互联网这类新技术中获益的同时,那些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资源
的人却有能力从新技术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从长远来看,两者之间的效益差距实际上拉大了,
而后者所增益的部分,大概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从农民工身上获得的。
1.本节课讲解申论 80 分的秘诀,很多同学想要突破 70 分、80 分,80 分是可以通过"上刀山、下火海"的方式练习出来的。
2.老师的考试经历:
(1)第一次上考场,是一个普通学生,没有备考,也没有系统学习过,没有考过公务
员。作为实习生要去考场看题,不是抱着考试的目的,没有做作文,只做完了四个小题(参
加了国考),考了 54.5 分。当时国考申论 100 分,当年小题是 65 分、作文 35 分,即整体来
说,小题只丢了 10 分。老师也很惊讶,一个没有经过任何学习的人,小题也可以得高分。
同学们身边一定有平时不怎么学习,但是申论分数很高的同学;也会有努力学习了,申论分
数也不是太高的同学。裸考分数高,是因为当什么都不知道时,只能"听话",材料让干什
么就干什么,没有套路,出卷人怎么要求,就怎么找答案,即与出卷人对话。
(2)经过培训后,作为学习师,去考场测试分数,出现了分数不稳定的情况,即同样
参加省考和国考,但成绩不同,如考国考会考到 64-66 分;参加省考,能够考到 79 分。将
思维框死后,凭借套路做题,分数不低,但是如果岗位稍微难一些,会出现瓶颈(即突破不
了,但分数也不算很差)。
(3)经过"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过程后,成绩就会保持稳定。无
论国考,还是省考,老师都能确保在 78 分以上。
3.规律:
(1)对于国考而言,如果直接抄,分数基本是 63-66 分(浮动分数可能与字迹相关)。
国考非常注重逻辑,其材料是所有申论考试中材料最为最规范的,即如果材料较短,基本就
是一段一类;如果材料很长,如 S市水系(有 20 多段),可能是 3-5 段是一类,基本不会打
乱顺序。且国考大部分情况是依靠摘抄,偶尔 1-2 次(如 2016 国考地市级、2011 国考副省
级等个别年份),直接能抄的材料较少,大部分情况可以通过摘抄得到 63-66 分。但是想要
突破瓶颈,需要注重答案的逻辑性,如同样是写单一题,都抄了 80%的关键词,如果进行分
层,分数会高一些;如果只是罗列,可能只会得 63-66 分。
(2)对于省考而言,从省考的阅卷规则可知,不是每道题都对逻辑有要求,一半以上
的单一题,写全要点即可得到高分(如果进行分条罗列,每条比较准确、形式清晰,可能会
得高分)。省考对于阅卷而言,以要点为主,很少有题目要求逻辑。但是近一两年出现了新
趋势,材料类型慢慢靠近国考,体现出逻辑来了。如山东省考,过去考 C 卷得 75-80 分很容
易,今年则不同,稍微难一些,要求逻辑。不只是山东,很多地方整体分数较低,如河北、
黑龙江等省份,答案在要点的基础上对于逻辑的要求更高,因此要紧跟趋势。之前测试省考,
很容易考 79 分,但是近年来要升级,对于答案的逻辑性要求很高。过去强调如果题目不要
求分类则不建议分,因为分类会浪费时间;现在强调要尽量将材料的逻辑梳理出来,答案要
有逻辑,这就是因为阅卷规则在不断进步。
4.本节课在秘诀中,除了要点外,对于逻辑会强调地会比较多。
单一题:按点给分 VS 按点分类
【例 1】根据"给定资料 1",归纳概括 Y 省发展咖啡产业的优势和劣势。(20 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有条理;字数不超过 300 字。
【解读】
1.单一题,即问法明确的题目,每个省份都会考查。申论将小题做好,分数一定不会低。
很多高分学员是将基础性的、看起来并不难的题做得很好。就单一题而言,各省的单一题最
少会出一道,很多省份会出两道,会占 20-40 分,因此很关键。且单一题性价比很高,想要
提高分数,经过训练很容易。
2.单一题中 60%-70%按点给分,但是近两年出现新趋势,即越来越与按点分类相结合。
3.题目:
(1)本题要求写优势和劣势,二者要分开作答(优势写在一起、劣势写在一起),如此
作答会有简单的逻辑。阅卷规则会要求考生答案必须按照优势、劣势分开作答。
(2)优势,即发展咖啡产业好的条件。如考上公务员具备的好的条件,可能是聪明、
刷题等。优势就是做事成功具备的条件,即好的方面。劣势,即阻碍,在发展咖啡产业过程
中遇到的问题。
(3)总结:优势是成功发展咖啡产业具备的好的方面,劣势是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
障碍。
优势:
1.自然条件优势,适宜种植微批次精品或咖啡豆,单产高,得天独厚,天地厚养。(2
分,只要答到其中一点就给分)
2.开通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出口贸易增长。(2 分,必须有"国际货运班列"几个字才
给分,单说出出口增长或交通便利等不给分。)
3.建立了国内最大的焙炒咖啡生产线,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储备足(2 分,只要答到其中
一点就给分,但换成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不给分)
4.地方政府重视和支持。(2 分,换成国家政府则不给分)
5.现磨、即饮对口感要求高,更倾向于使用阿拉比卡豆,而 Y 省种植的主要就是阿拉比
卡豆,或 Y省种植的咖啡店种符合了现磨、即饮咖啡市场需求。(1分)
6.咖啡有名气,知名度高。(1分)
【解读】
1.此处是阅卷规则。
2.优势给出 6 条,给出了"自然条件""市场""人才""政府重视""知名度"等,此规
则逻辑性不强,因为第 2 条和第 5 条都出现了"市场"。因此不是每个阅卷规则都"高大上",
就是简单粗暴地给要点。且并不是每个要点都需要写上,有的会要求"只要答到其中一点就
给分",严格一些的会出现"必须有国际货运班列几个字才给分"等情况,或者是"换
成国家政府则不给分",即对要点做出限定。
3.同学们自己写答案时,每条答案的用词要丰富、全面。如果猜不出来具体是哪个词得
分,通俗的做法是"机关枪扫射",即同样的意思,多写几个关键词,因为有些阅卷规则中
规定"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分",但有的要求"必须写到 XX 才可得分"。因此想要得高分,
多罗列关键词即可。
劣势:
1.种植方式简单粗暴(或粗放,不科学),品质不稳定(或时好时坏,参差不齐等同义
词)(2分,只要答到其中一点就给分)
2.位于产业链低端(或底端),附加值低。(2 分,"产业链底端"要完整表达才给分,
换成产业链不完善则不给分。)
3.各环节(各企业)各自为政,互相挤压,利润空间小。(2分,主语不能是各咖啡农,
否则不给分。)
4.售价低(价格低),成本高,咖啡农不赚钱(或挣钱少,利润低)。(2 分,三点中说
到其中两点才给分。)
5.缺乏符合国情的产业标准和生产技术认证体系,无名牌,品牌杂。(2 分,重点标出
"标准"就可得分,"无名牌≠无品牌","标准"和"无名牌"或"品牌杂"提到一点就可
以给分)
【解读】
1.劣势也是一样的情况,基本会要求写到某点会给分;有的严格一些,说明表述完整才
可得分。基本上是遵循一个原则,即按词、按点给分。
2.对于此类题目最大的障碍是词要"全",词"全"才能保证高分。词"全"的前提条
件是"准"。准,即 60%左右需要抄原词,40%的词需要进行归纳总结。但是又会出现新的问
题,即何时摘抄、何时归纳,归纳出来的词总是完美避过要点等情况,此时就需要进行片段
批改(备考周期长可以做片段练习)。
"Y 省的咖啡豆是天赐的礼物。"这是一位外国友人对 Y 省咖啡豆的评价。据统计,Y
省大部分咖啡豆种植区的海拔都在 1000 米以上,肥沃的土壤,充足的光照和降雨,明显的
昼夜温差,让其所产的咖啡豆颗粒饱满、口味醇厚,堪称"天地厚养"。
资料第一段:
1."Y省的咖啡豆是天赐的礼物":说明此段要论述优势。
2.出现"外国友人"要关注,此段较短,容易出现可以直接摘抄的要点。
3."Y 省大部分咖啡豆种植区的海拔都在 1000 米以上,肥沃的土壤,充足的光照和降
雨,明显的昼夜温差":
(1)很多同学纠结是否写"海拔高、土壤肥沃、光照降雨充足,昼夜温差明显"。从考
试策略而言,尽量写上,但是表达要简单点,可以写"海拔高、土壤肥沃、光照降雨充足,
昼夜温差明显"。如果字数不够,可以挑选 2-3 个写,因为这些词属于同类词,一般阅卷规
则会要求写到一个即可得分。如果字数不够,可以不写"昼夜温差大",只写"海拔高、土
壤肥沃、光照降雨充足"。
(2)如果写到此处,可能是 60-65 分的水平,此处是具体要点的罗列,虽然简洁清晰,
但是一个层次用了很多不同的词,不具有归纳概括性。可以将词语表达丰富一些,加一个概
括词,此处是自然客观条件,可以写"自然条件优势"。
(3)写答案时,可以有"心机"一些,即将"自然条件优势"前置,最终写为"自然
条件优势明显,海拔高、土壤肥沃、光照降雨充足,昼夜温差大"。
4."让其所产的咖啡豆颗粒饱满、口味醇厚":为带来的效果,说明发展得很好。
5."天地厚养":如果想不到"自然条件优势",可以直接摘抄"天地厚养"(得分概率
会增大),要做到"君子善假于物也"。
6.阅卷规则:自然条件优势,适宜种植微批次精品或咖啡豆,单产高,得天独厚,天地
厚养。(2 分,只要答到其中一点就给分)
7.同学们猜不出来阅卷规则是写原词(海拔高、土壤肥沃)还是概括性的词(自然条件
优势),不能去赌博,既要写总结性的词,也要写具体展开的词。"2分,只要答到其中一点
就给分",说明无论写到"自然条件优势",还是"天地厚养",都会得 2 分。
"Y 省的咖啡豆,可以是高品质的,但这看运气。"咖啡爱好者小李说:"我喝到过顶级
口感的,也喝到过如炒糊的黄豆的,而它们都来自 Y省同一产地。"的确,就拿 Y 省咖啡种
植大市 B 市、P市来说,其仍然以散户种植为主。这些咖啡树的"邻居"可能是烟草、水果、
玉米等等。施肥、除虫可能都没有。咖啡果本身是水果,风一吹,各种植物的花粉漫天,以
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种植,咖啡豆的品质怎么可能稳定呢?
资料第二段:
1."Y省的咖啡豆,可以是高品质的,但这看运气":
(1)"但"表转折,可能后面要论述劣势。
(2)写"看运气"不会得分,因为不像前面的"海拔高、土壤肥沃、光照降雨充足,
昼夜温差明显"表述简洁规范,"看运气"不规范,可以写"品质不稳定/品质不可靠/品质
无保障"。阅卷规则中的得分词一定是"品质",后面的形容词相对正确即可。
2."我喝到过顶级口感的,也喝到过如炒糊的黄豆的,而它们都来自 Y 省同一产地":
依然论述不稳定,有好的,也有差的。
3."其仍然以散户种植为主":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原因。"散户种植"说明
生产有问题,可以直接摘抄;也可以写"种植不成规模/种植随意化/种植不系统/种植简单
粗暴/种植低端/种植方式落后"。
4."这些咖啡树……可能稳定呢":依然论述种植简单粗暴/不精细/缺乏管理,论述种
植方式的问题。
5.本段较难,因为需要对语言进行加工和总结。
6.技巧:加工、总结时需要带原词,如要将"品质""种植模式"写上,如此写的答案
才会准确。即需要概括归纳时,概括归纳的词要带原词,只是多了一个修饰语,如必须写到
"品质",可以写"品质不稳定/品质难保障"等,要保留原词。
7.阅卷规则:
(1)种植方式简单粗暴(或粗放,不科学),品质不稳定(或时好时坏,参差不齐等同
义词)(2 分,只要答到其中一点就给分)
(2)形容词可以写"简单粗暴/粗放/不科学"等,意思正确即可,重点要写到"种植
方式";"品质"是重点,可以写"品质不稳定/品质时好时坏/品质参差不齐"等。且"种植
方式"和"品质"写到一个即可,"品质"是表面的问题,深层次问题是"种植方式"的问
题。
Y省某著名的咖啡烘焙师对记者说:"我们的咖啡产业,主要还是在做咖啡豆供给,这
属于产业链底端。种植的搞种植,烘焙的搞烘焙,各自为政,还要相互挤压利润空间。"
资料 1第三段:
1."Y 省某著名的咖啡烘焙师对记者说":记者一般提前准备好了台词,记者说的话基
本上、大概率都是可以直接摘抄的词。
2."我们的咖啡产业,主要还是在做咖啡豆供给,这属于产业链底端":"产业链底端"
表达很规范,自己想不到,可能只有在听过"十三五"规划纲要或者粉笔的课程之后才知道
"产业链底端"的说法,直接摘抄。
3."种植的搞种植,烘焙的搞烘焙,各自为政,还要相互挤压利润空间":直接摘抄"各
自为政,相互挤压"。
4.阅卷规则:
(1)位于产业链低端(底端),附加值低。(2 分,"产业链低端"要完整表述才给
分,换成产业链不完善则不给分)
(2)各环节(各企业)各自为政,相互挤压,利润空间小。(2 分,主语不能是各咖
啡农,否则不给分)
【资料 1 梳理】
1.没有必要编,前文讲的是品质、产品不行,接着讲的是整个产业不行;前面可能是说
一家不行,后面讲家家都不行,只是种植,不知道如何研磨咖啡豆,没有产业链,不像花椒
酱从种植-生产-生态旅游,是一条产业链。
2.得分率很高,可以说不系统,只要写到"产业链低端(或底端)"就可以得 2 分;只
写"产业链不完善"不给分,规定很严格,材料中给的词很规范、没有瑕疵,但是有的考生
作答时换词。大家平时做题时,可能会出现材料中的词很规范,但是自己做题时将词换了的
情况,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说某个词很好,可以直接摘抄,经常有同学问可不可以写成另一
个词,要思考为什么在材料中的词很好时要换词,材料中的词不好时反而直接抄,总是倒着
来,很多分是被自己作没的。
3.答疑:可以直接摘抄散户种植,写到种植有分。如果判断不出某个词是否好,可以先
摘抄该词,如果觉得材料中的词不好,可以加一个词,但是不能直接不写材料中的词,如先
写"各自为政,相互挤压,利润空间小",如果觉得自己有更好的词,如可以加"恶性竞争、
缺乏协作",可以加词,但不能用"恶性竞争、缺乏协作"替换"各自为政,相互挤压,利
润空间小"。
4.三个技巧:
(1)抄:摘抄确定可以抄的词。
(2)归纳:确定不能抄,需要归纳,归纳的时候保留原词。
(3)不确定的时候,可以加词,但不能不写原词。
(4)总结:
①能够直接抄的时候,具体的词和稍微需要归纳的词都要写,并且将概括性强的词语往
前放,确定能抄的,要加归纳词。
②确定不能抄,需要归纳时,要将原词保留,加修饰语,不能在去掉原词的基础上自己
瞎编。
③不确定某个词是否好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但是只能加,不能不写原词。
④20-40 分的题目主要靠这三个技巧。
5.如果处于 60 分的瓶颈,可能是归纳的环节(第二个环节)没有做好。且每道题可能
有 3-5 分(答案中的点)是自己作没的,有的同学在做题时将老师讲的点都勾画了,但是在
写答案的时候,经过犹豫将勾画的点去掉了;在不确定某个词是否好的时候,不能人为地自
己编一个词,将原词去掉,如果不确定该词好不好,可以在保留原词的基础上加总结词,但
不能去掉原词。
【总结】
近两年,省考出题越来越向国考看齐,尽量让材料有逻辑;整体而言,省考的材料,废
话依然相对较多,材料废话多,有的材料用不上。做国考题,基本每段材料都可以用上,但
是省考题经常会出现大量废话,有的材料没有用,很啰嗦或者和话题不相关。省考依然存在
有大量用不上的材料、废话的特征,但近两年在进步,在废话的基础上尽量让材料顺序体现
逻辑。
【例 2】根据材料 1、2,归纳概括出小童被评选为"全市十佳科技特派员"的原因。(15
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有条理,字数不超过 200 字。
【审题】
1.本题是 2018 年的联考题。
2.归纳概括出小童被评选为"全市十佳科技特派员"的原因:在考场上不要问原因是什
么,进行转化,如问"同学你被封为学霸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通俗地说即小童好在哪。
小童被评选为"全市十佳科技特派员"说明小童好,和上一题一样,此处问小童为什么被评
选为"全市十佳科技特派员",明年可能问优势,问的都是一样的,即好在哪,如长的好看、
勤奋、聪明、努力、能力高等,答出好在哪即可。
一、工作态度
1.吃苦耐劳(有实干精神,不怕苦不怕累,积极下乡,进村次数多,超过考核要求)。
(2 分)
2.勤学好问(不断学习,请教老特派员,不懂得问题一定要弄懂,研究当地情况,研究
土壤、天气、乡情民俗,不断更新知识储备)。(2 分)
二、业务能力
1.真才实学,注重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2分)
三、工作方法
1.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技术。(2分)
2.手机村民需求(问题),李杨网络开诊订单化培训。(2分)
3.坚持"三味","原味(田坎语言、讲方言、讲土话)""鲜味(最新的农技知识)""甜
味(说话好听、正面激励)"。(2 分)
注意事项:1.按上述要点分三个层次的给 2分,未分层次、少分层次或分次不符不给分;
2.语言文字表达 1分,字数太少不给分;3.没有分条列项,或分条列项超过 10 条(不含 10
条)最多 7分。
【解读】
1.本题阅卷规则和国考一样,除了按点给分之外,还要注意逻辑,要求有态度好、工作
能力强、工作方法科学三个方面。在国考中遇到的单一题都是这种类型,都有逻辑分类分。
参加国考和省考的分数不一样,同样的水平考的分数不一样,不是因为自己的水平下降了或
者上升了,是因为阅卷规则不一样,国考多了逻辑层次分。
2.按上述要点分三个层次的给 2分,未分层次、少分层次或分次不符不给分:2 分不算
高,省考比较仁慈,虽然在向国考靠近,但是分类分给的不是特别高,如果是国考,会要求
工作态度 2分,业务能力 2 分,工作方法 2 分,接近一半的分数是三个分类词的分,这就是
国考严的地方。
3.技巧:作答单一题,当材料逻辑比较清晰的时候要有分类的意识,整理材料的逻辑;
做国考的单一题时必须要有逻辑、有分类的意识,无论分的是否对,要有分类的逻辑意识,
如某道题要分为 5类,自己错了两个,对了 3个,国考可能有 6 分;如果是省考,5 个对了
3个,基本层次正确可能就会给 2分,分类的意识很重要。
4.国考一定要分类,省考能分类尽量分类,材料的逻辑层次很清晰,一般会有分类分。
如例 2,资料 1和小童没有关系,是废话,资料 2 的逻辑很清晰。
资料 2
在 2017 年 T 市的"全市十佳科技特派员"评选活动中,小童以压倒性的票数获得第一
名。一个年仅 25 岁的年轻人,为何能从平均年龄在 50 岁以上的本市特派员中脱颖而出呢?
资料 2第一段:总的背景介绍,本则资料很清晰。
领导说,他所服务的 S 村地处偏僻,有一段路车根本开不进去,下雨天时他坐摩托车进
村,常弄得一身泥,特别狼狈。可是他每个月去 S村的次数和时间都远远超过了考核要求。
同事们说,他要是有什么没弄懂的问题,肯定会睡不好觉,会缠着老特派员们搞清楚的。大
学书本告诉了他"是什么""为什么",但他觉得还不够。从来到我们这儿,他就开始研究我
们这儿的土壤、天气、乡情民俗,他一个北方人竟然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学会了我们这儿的
方言。
资料 2第二段:
1."领导说……方言":领导说的话要重点关注,领导说 S 村很偏僻,条件艰苦,但是
小童去了,且学习弄不懂的问题。
2.做题要有方法,先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先用 30 秒看材料的几个段落,先有整体
意识再看材料,会更容易看懂材料的意思。
老乡们说,他态度好,说话和气。大家都喜欢和他说话。他说的话大家听得懂,句子不
长,用的也是田坎语言,好懂实用。而且他手把手地传技术,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教给大
家的东西都能被记得住。"他讲东西很接地气,富有土味儿。而且,他还会收集村民的需求,
定期地在网上开展订单化培训。这样的特派员难找。"村支书也对小童赞不绝口。
资料 2第三段:
1."老乡们说,他态度好,说话和气":总结前文所说的态度好,承上启下。
2."而且……记得住":小童给老百姓讲东西,开展培训,老百姓夸小童是因为小童帮
助老百姓挣钱了,教老百姓知识。小童好在愿意教别人,有能力。
而小童自己却说,自己能赢得大家的喜欢,在于自己会玩些"小花样"。"老乡们要的是
技术,晦涩的理论讲得再高深,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老乡们学技术,最终还是要落脚到
做上面去。科教本身有些乏味,必须要加点料才会有滋有味。我在做技术特派工作时,就坚
持添加三味:一是原味,坚持用原汁原味的田坎语言讲授,尽量讲短话,讲土话;二是
鲜味,给乡亲们的一定是最新的农技知识,过时的、可能已经不适用的,坚决不讲;三是甜
味,对乡亲们积极鼓励,尽量用积极的语言,谁都希望话好听啊,多给他们看看成功的案例,
正面激励。如果你用的是本地语言,说的是农家事,讲的是致富经,他们不欢迎你都难啊。"
资料 2第四段:"在于自己会玩些小花样"即有创意、有创新的思维,有创新的方法,
懂得创新。
一、工作态度
1.吃苦耐劳(有实干精神,不怕苦不怕累,积极下乡,进村次数多,超过考核要求)。
(2 分)
2.勤学好问(不断学习,请教老特派员,不懂得问题一定要弄懂,研究当地情况,研究
土壤、天气、乡情民俗,不断更新知识储备)。(2 分)
二、业务能力
1.真才实学,注重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2分)
三、工作方法
1.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技术。(2分)
2.手机村民需求(问题),李杨网络开诊订单化培训。(2分)
3.坚持"三味","原味(田坎语言、讲方言、讲土话)""鲜味(最新的农技知识)""甜
味(说话好听、正面激励)"。(2 分)
注意事项:1.按上述要点分三个层次的给 2分,未分层次、少分层次或分次不符不给分;
2.语言文字表达 1分,字数太少不给分;3.没有分条列项,或分条列项超过 10 条(不含 10
条)最多 7分。
【解读】
1.做题时,尤其是对于材料比较短的题目,先用 30 秒大致过一下材料,能够帮助大家
更好地把握材料的逻辑。如有 5则资料,先大致阅读,了解每则资料讲的是什么,如毛主席
所说,先有一个大的战略,再看战术。
2.通过一定阶段学习的同学,可能会陷入一个误区,现在做题开始抠词,将每句话中的
词抠出来,在抠词上花的功夫过多。
(1)抠词是必要的,尤其是对于比较简单的题.
(2)有时将一个段落的词抠出来之后,做完题也不知道整篇资料主要讲的是什么。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遇到了瓶颈,有时候是方法出问题了。天天抠段落中哪些词
有分,要和答案一模一样,天天研究如何和答案一样,忘记了老师的叮嘱,在做完题之后要
列一个导图,将答案记住了没关系,把资料再看一遍,体会出卷人为什么要出这几段资料,
是按总分结构/按时间/按主体分的不同的线索,还是按态度、能力、方法几个不同的方面分
的不同的线索,体会出卷人是如何出题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不忘初心",大家在学习的
过程中慢慢地将这个逻辑忘记了,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个逻辑捡回来。
①第一个步骤:做题的时候先整体过一下每个段落,通读资料,可以只读每段资料的第
一句话,不用花太长时间,用 30-60 秒过一遍,看一共有几段,在快速浏览的过程中,如在
第一段中看见了理论、法律,这种词一般提示该段可能讲的是法律制度/技术,如果该段出
现人才,可能重点讲的是人才,看见的那个词可能就是该段主要描述的角度和方面,这是第
一个步骤。
②第二个步骤:如果做不到扫一眼就抓住主要描述的角度和方面,可以先找词,找到词
之后不要着急对答案,找到点之后先在草稿纸上列导图,如找到了十几个方面的点,可以看
是否能按简单的自然段的顺序稍微梳理和整合,整合出 5个不同的方面,逻辑就出来了,不
要担心在考场上这样做时间不够用,没有哪一个学霸是到了考场上才文思如泉涌、顿悟的,
只有平时养成做完题、然后列逻辑的习惯,在考场上才能毫不费力,平时下好功夫,在考场
上列逻辑就会比较轻松,不用刻意花费时间。
3.总结:做国考的小题一定要分类;做省考的小题,不强迫全部分类,材料逻辑清晰则
要分类。将最主要的、概括性的观点词前置。两个步骤:写答案之前,先看资料有几段,画
一下主要的关键词;或者做完题之后,不要着急写答案,先在草稿纸上简单地看找到的点大
约可以分为几个侧重方面,分的不对也没有关系,按照自然段的顺序分,不要刻意颠倒,大
致分类即可。
综合题(公文题):逻辑、结构
【解读】
1.公文题和综合题在批改上方法是一致的,以前讲公文题和综合题是按点给分;实际上,
分享一个新的规律,现在综合题和公文题很多是将点和档次结合起来,和作文一样,即点+
档次,档次即结构。
2.如果是单一题,只需要抠点,10 个得分词,看是否可以写到 10 个点,这样叫按点给
分。而综合题不是,如作答词句理解题/观点现象分析题,一定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先
整体关照,作答综合题和公文题不是一句话一句话地抠点,如下题必须有三个环节,先表明
观点,然后讲理由;最后,谈对策,进行总结。如果是公文题,前面要先谈背景,中间有相
关活动内容的介绍;最后有活动的意义。阅卷老师会先整体关照各位考生的答案的层次结构
是否完整(作文和公文都是如此)。层次决定分档,如果题目是 20 分,如果都齐全,就是
16-20 分,如果一般,给中间分,这时候要点差不多都写到了;如果有 4 个层次,只写了 3
个层次,档次可能是 12-16 分。定好档次之后,整个要点可能是大致过一下,基本上有就行。
【例】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
2",谈谈你的看法。(20 分)
要求:(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3)不超过 250 字。
【审题】
1.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 2",
谈谈你的看法:综合题,不知道要作答问题还是原因,不止作答一个要素,要求谈看法的题
目有基本的结构。
2.结构:
(1)先表明态度,首先要说是否能够突破。
(2)然后给出自己的理由。
(3)最后给出总的对策。
(4)将以上三个层次写全,层级就比较高。
一、参考要点
1、不能或有待于观察。
2、有利:改编农民工生活。如提供求职便利,精神寄托,心理慰藉,拓展视野、意识
及表达渠道,获得信息等。
3、不利:需线上与线下结合,拉开差距,马太效应明显等。
二、评分细则
1、评分是整体关照,先评等级再整体给分,不看具体要点,只是从整体评分,不看字
数,不看标点。
2、分 A、B、C、D四个等级。A,16-20 分,平均分 18 分;B,12-15 分,平均分 14 分;
C,7-11 分,平均分 9 分;D,0-6 分,平均分 4分。
3、先看观点是否正确,如正确,给 A、B 档,如考试正反面都答,则给 A 档,如果考生
只答一个方面,则给 B 档,如观点错误,给 C、D 档。
4、如答案呈现辩证思维,且字清楚,要点基本都在,表达流畅,给 17-18 分,一般不
给 20 分,最高 18 分。
5、C、D 档的区别就是 C 档紧扣材料,不脱离材料,D 档是完全脱离材料,谈与材料无
关的看法。
6、答案不能过度提炼,最好运用材料中的原话。
7、空白卷 0 分,答错位置了做好说明,并给 1 分。
【解读】
1.综合题要点很少。
2.评分是整体关照,先评等级再整体给分,不看具体要点,只是从整体评分,不看字数,
不看标点。
3.分为 4 个等级:
(1)A:6-20 分,平均分 18 分。
(2)B:12-15 分,平均分 14 分。
(3)C:7-11 分,平均分 9 分。
(4)D:0-6 分,平均分 4 分。
(5)总结:公文题可能要么得 6 分,要么得 18 分,中间相差 12 分,D 档和 A 档中间
差了十几分,说明小题是可以拉分的。
4.有表态,且答案中正反方面的理由都有,属于 A 档。如答案有表明新技术的使用能否
能够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的态度;理由中既要有新技术的使用对于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的好
的一方面,又有新技术的使用对于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的不好的一方面,如果没有作答不好
的一方面则会掉档。如题目要求评价"网络新一代",只作答了"网络新一代"的优点,没
有作答"网络新一代"的缺点,则会掉档。公文题至少要写三个段落,公文题只写一段不可
能得高分,至少要素要多、要全,要素多能够保住档次,作答公文题和综合题不能只关注找
到的点是否全,要整体关照结构、要素是否写全。
5.一般而言,综合题和公文题除了要明白阅卷规则是按档次给分,与按点赋分相结合之
外,还要知道如何将材料逻辑进行梳理。
6.做综合题和公文题的障碍:材料比较乱。单一题的材料基本是总分结构,按自然段的
顺序,一段一个点或者三段一个点;综合题的材料不是并列结构,基本上都是递进结构,一
般有三种情况,正叙、倒叙、乱叙。
(1)省考一般是正叙或者倒叙,而国考是乱叙,省考得分高是因为材料一般是正叙或
者倒叙,如想找态度,省考的材料可能第一段就有态度暗示;想找中间的分析,中间就是分
析;想找对策,对策一般在倒数第一段、第二段。变态一点的出卷人,如"人口诅咒"的题
目,材料是倒叙,如想先找态度,出卷人将态度放在了材料的最后,将需要解释的词的含义
放在最后。
(2)正叙和倒叙至少是顺的,让人担心的是国考的乱叙,即打乱了说,如将态度放中
间。因此想要突破分数的瓶颈,在综合题和公文题的环节,最主要的方法是要学会整理整则
材料的逻辑。
7.如何整理材料的逻辑:心里要有一个目标。
(1)例题要先找新技术的使用能否能够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先表态。
(2)找理由:能,有什么意义;不能,有什么危害。
(3)对策。
(4)综合题和公文题的好处在于通过审题基本能够知道要找什么,阅读材料时,所有
的材料在自己眼中只能是表态、意义、危害、对策,不能出现别的要素。带着目的整理材料,
无论材料是否是乱的,在大家眼中都是有逻辑的。
资料 2
新技术有没有可能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这是某大学社会学系 G教授关心的问题,她比
较关注社会当中的普通人怎样生活,怎样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新技术是否是促成社会转型
的决定性力量等问题。
资料 2第一段:没有态度、意义、危害、对策,略过,接着阅读后文。
2014 年某研讨会上,G 教授称自己一直比较关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比如新
生代农民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当时她和她的团队曾经对此抱有很大的希望,认为新技术可
能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融入社会。
资料 2第二段:"有助于"表意义("了、着、使、让、于、能够"表意义),说明新技
术有好处,可以帮助融入城市、社会,可以在材料旁边标注"意义 1"。
"按照常识,如果大家是在同一个社会时空中生存,拥有同样的硬件条件或者数据终端,
按道理来说可以平等地获取信息、资源、各种各样的机会,从理论上说,非常有利于消除城
乡之间的鸿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正。"她说。
资料 2第三段:"可以"表意义("了、着、使、让、于、能够、可以"表意义),即平
等获得信息、资源,消除鸿沟、不平等,促进公正。
但经过实际研究,她发现,现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新技术的使用中,城乡之间
显现出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来自《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
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常常被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资料 2第四段:
1."但"表转折,在使用中会出现"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产生两极分化,
是危害 1(标在答题纸旁边)。
2.材料中的意义和危害杂糅在一起,如果思路不清晰,会有迷茫的感觉。
事实证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是在一定程度或者相当程度上填平了——比如普通人和
彻底掌控信息的垄断者之间的某种鸿沟,但从现在看来,新技术能否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
还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
资料 2第五段:
1."一定程度"倾向于辩证,稍微带有否定,可以标注"态度"。
2.此时,要停下来,发现材料是倒叙,先讲述意义(理论),再讲述危害(现实),再给
出态度。
3.逻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未来还需要继续观察(不能完全突破);一方面,可
以融入社会,带来平等资源,促进公平;另一方面,还会带来"马太效应"、两极分化,强
者愈强、弱者愈弱;最后写对策。
不过,G 教授还是认可了信息技术为农民工带来的一些改变。G 教授大体从三个方面观
察了农民工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包括新媒体和自媒体。
首先,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来看,信息技术确实给他们的生活、交往,特别
是就业求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作用非常大,超过 2.6 亿的农民工"流散"在全国各地,他
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确实缺失城市居民能享受到的基本生活内容,是靠信息联结起的"孤独个
体",他们通过手机、互联网等,获得娱乐、消费甚至精神的寄托和心理抚慰。这些人背井
离乡,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分散两地,甚至一年见不上一面,基本上靠通信来维系
家庭和亲属关系,更不用说在他们求职、经营自己的小买卖等工作机会方面,信息技术提供
了非常大的帮助。从这个角度来讲,信息技术对他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和改变。
资料 2第七段:
1."首先……很大的便利":"了"引导意义("了、着、使、让、于、能够"表意义),
找到两、三个要素之后要停 30 秒进行回顾,整理清楚思路之后再看材料,无非是用举例的
方式让意义更详细,只需要罗列具体的意义。
2."便利""精神的寄托和心理抚慰""维持家庭关系"等是意义(生活、求职方面)。
第二个方面,从表达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农民工群体平时没什么表达渠道,在原来
的生活状态下,他们的声音基本上是不会被外界听到的,但是有了新媒体技术后,他们不仅
扩展了视野,转变了观念,而且有了表达的渠道,G 教授把这种方式视作一种主体性的表达。
资料 2第八段:"了"表结果("了、着、使、让、于、能够"表结果),即拓展了视野、
转变了观念、增加了表达渠道。
第三个方面更为重要,从信息技术和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化的集体行动角度来看,你会发
现信息技术真的非常了不起,比如他们可以即时调用各种所需要的信息、知识以及各种经验。
他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没有领头人的情况下,用 QQ 群建立维权组织;同时,通过信
息技术他们更容易取得外界的声援和帮助。有的农民工说,如果没有自媒体技术,他们自身
的权益就不可能得到外界更多的关注。
资料 2第九段:
1."第三个方面……各种经验":调动信息、经验("所需要的""各种"不需要写入答
案)。
2."同时……更多的关注":"同时"表并列,可以获得声援和帮助。
G教授认为,也不可因此过度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因为线上和线下一定要结合起来才
会有作用,农民工在互联网上虚拟的团结需要和他们已有的传统人际网络、社会关系产生联
系,需要和他们所在工厂、企业的组织管理机构有直接关联。
资料 2第十段:
1.本段讲述对策,即线上线下结合,结合传统的人际、社会关系与组织。
2.至此,找到了表态、意义、危害、对策,四个要素已经全部找到。
更重要的是,当农民工从互联网这类新技术中获益的同时,那些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资源
的人却有能力从新技术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从长远来看,两者之间的效益差距实际上拉大了,
而后者所增益的部分,大概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从农民工身上获得的。
资料 2第十一段:本段重复讲解"马太效应",意在迷惑考生。不要被材料牵着鼻子走,
自己要有逻辑和脉络,按照逻辑走便不会混乱。
一、参考要点
1.不能或有待于观察。
2.有利:改编农民工生活。如提供求职便利,精神寄托,心理慰藉,拓展视野、意识及
表达渠道,获得信息等。
3.不利:需线上与线下结合,拉开差距,马太效应明显等。
二、评分细则
1.评分是整体观照,先评等级再整体给分,不看具体要点,只是从整体评分,不看字数,
不看标点。
2.分 A、B、C、D 四个等级。A,16-20 分,平均分 18 分;B,12-15 分,平均分 14 分;
C,7-11 分,平均分 9 分;D,0-6 分,平均分 4分。
3.先看观点是否正确,如正确,给 A、B 档,如考试正反面都答,则给 A 档,如果考生
只答一个方面,则给 B 档,如观点错误,给 C、D 档。
4.如答案呈现辩证思维,且字清楚,要点基本都在,表达流畅,给 17-18 分,一般不给
20 分,最高 18 分。
5.C、D 档的区别就是 C档紧扣材料,不脱离材料,D 档是完全脱离材料,谈与材料无关
的看法。
6.答案不能过度提炼,最好运用材料中的原话。
7.空白卷 0分,答错位置了做好说明,并给 1 分。
【解读】
1.要把结构做好,结合全篇的段落大意。
2.本题倾向于否定,写"不能""有待观察"都可以,"一定程度"说明不能完全突破。
3.表态之后,分别阐述好处和坏处。
4.有了逻辑之后,做题的效率便会提升,"抠字眼"时是迷茫的,当有了清晰的思路,
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5.阅卷规则中对策没有赋分,但是在考场上并不知晓对策是否赋分,依然要写对策,如
"因此,要线上线下结合,和传统的人际、社会关系与组织相结合",答案要写得比阅卷规
则更好、更全面、更清晰。
【总结】
1.所有高分学员的经验都是"做好小题是王道",如老师第一次考试时,65 分的小题得
了 54.5 分,即使作文得 15 分(最低分),总分也可以得 70 分,若作文得 20、25 分,则可
以得到更高的分数。
2.做好小题:
(1)单一题:按点给分,非常单纯,大部分题目都是如此。
①在直接摘抄的基础上,如果词比较具体,要适当地进行总结,尤其是在一个层面上的
词(如天气好、土壤肥沃,不论写几个得分都相同),要把总结词前置(如自然条件优势)。
②需要归纳、提炼的词,在概括时,为了避免跑偏,要写原词,如"品质""种植"。
③当无法判断是否摘抄时(如产业链低端),可以先抄,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加词(不能
替代)。
④国考需要分类(体现逻辑),按照自然段的顺序进行分类,在做题前略读一遍材料,
做完之后梳理一遍材料,而不是直接找要点。
(2)综合题、公文题:按照"层次+要点/结构+要点"的逻辑写答案。要想得高分,首
先要素结构要全,大多数情况下,要素≥3,如果只写了 2个部分,分数则不会高,如江苏
省考要求写回应信,结构分为道歉、解释情况、如何改正、请大家监督,其中有一定的层次;
再如观点现象分析题,要写表态、理由(正面、反面)、对策。要先列好结构,再关注要点。